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召开《体育史》和《中国武术史》教材编写会议

日期:2016-07-26浏览:

本网讯 7月23日,由上海体育学院毛丽娟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《中国古代体育文物调查与数据库建设》,在上海体育学院绿瓦大楼第三会议室召开阶段性工作会议——《体育史》和《中国武术史》教材编写会议。

高等教育出版社体育分社社长范峰,上海体育学院院长陈佩杰,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科研部副主任(主持工作)王立峰,上海体育学院科研处处长吴雪萍,上海体育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匡淑平等应邀出席会议。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及教材编委会成员:项目首席专家、上海体育学院副院长毛丽娟教授,上海体育学院邱丕相教授,兰州理工大学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所李重申教授,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罗时铭教授,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曹守和教授,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发展中心崔乐泉研究员,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李金梅教授,上海体育学院郭玉成教授,以及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相关科研单位学者共4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。会议由上海体育学院副院长毛丽娟教授主持。

首先陈佩杰院长致辞,他指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——《中国古代体育文物调查与数据库建设》是我国首次以互联网+的视野针对古代体育文物展开的重大研究,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、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。编写《体育史》和《中国武术史》教材,是重大项目阶段成果的一种重要呈现形式,应该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会议讲话所指出的“立足中国、借鉴国外、挖掘历史、把握当代、关怀人类、面向未来”的思路,在指导思想、学科体系、学术体系、话语体系等方面应守正出新,努力书写具有典型中国特色、中国风格、中国气派的体育史和武术史,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。

范峰社长提出本次《体育史》和《中国武术史》编写应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,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会议讲话精神,从人才建设、专业建设角度,从文化传承、历史教育的高度,编写便于师生教学、适应专业需求、符合国家标准、具有精品特征、传播中国文化、提高民族认同感的教材。随后,围绕两部教材的编写设想、要求、规范、创新等方面,范峰作了专题报告。

王立峰主任指出《中国武术史》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记载,在武术教育、传承、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,与我国文化史、体育史研究密切相关,研究院领导非常重视和支持该项工作,希望与各编写单位共同努力,编出武术精品教材,传承武术历史文化,符合当下时代需要。

在教材编写会议中,编委会顾问及成员对教材编写的体例格式、教材内容、编写思路与方法等方面发表了意见,一致认为《体育史》和《中国武术史》教材的编写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,对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、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、体育和文化强国的建设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新篇章的书写具有重要意义。李重申教授指出,史学研究贵在溯源,要充分挖掘、整理中国体育精神,坚持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”的理念,书写出有中国特色的《体育史》和《中国武术史》。邱丕相教授认为,教材的编写应符合时代的要求,体现科学性与先进性,要正确处理中国古代体育与武术的异同。罗时铭教授从文化史学和公共史学的角度出发,认为教材编写应突出主线,注重娱乐性和客观性,编出衔接古今中外的体育史学,为学生展现一副全面而又翔实的体育史。曹守和教授认为教材的编写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,承认文化的多样性,综合运用新思维、新视角,在保持民族性和独立性的同时,弘扬中华文化、传承民族精神。李金梅教授重点强调了教材的编写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,符合国家战略,做好史料精选与把关工作。

主会场的讨论精论不断,分会场的讨论气氛热烈。与会专家与学者在整个会议期间,就两本教材编写的具体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,在教材结构、内容、定位及后续工作等方面形成了共识,整个会议讨论热烈、和谐圆满,达到了预期目的。毛丽娟教授在会议最后总结讲话,表示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,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书写出有中国特色、中国风格、中国气派的体育史与武术史教材。

[作者/史海阳 摄影/王琨 苏王飞]

[报送单位/学院办公室 武术学院]

[责任编辑/董杨华]